一是高度重视,组织体系不断健全。省委省政府《若干措施》下发后,宝鸡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,亲自批示亲自研究贯彻落实意见,明确指出“全市各级、各相关部门要制定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,推行一网多能,提高应急处置和治理能力”。市委市政府及时印发了《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》,对全市此项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,明确提出时间要求,细化了13个县区党委政府、23个市级部门责任清单,进行了任务分解。市县应急管理部门制定了工作方案,成立了工作专班,负责推进落实。各县区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,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。全市99个镇、17个街道成立了由镇(街道)党委书记任组长、镇长(主任)任副组长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,116个应急管理办公室全部挂牌,明确由分管副镇长或武装部长具体分管应急管理工作,落实了专兼职工作人员286人,其中专职91人,专门负责应急管理和24小时值班值守、信息报送工作。
二是高点谋划,保障机制不断完善。明确镇街、村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,组建以基干民兵、警务、医务、消防、物业管理、驻地企事业单位、村民小组长、青壮劳力、小区楼栋长、社区社会组织及志愿者等为骨干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1436支,队员32733人。制定总体应急预案14部,修订完善专项应急预案4416部,组织开展防震、防汛、防火等应急演练1226场次,应急预案与演练机制不断健全。建成基层应急储备物资点1472个,生活类物资代储、供给类物资代购、救援类物资常备机制日趋完善。统筹建立市级100万元、县级100万元、镇级30万元三级应急管理准备金制度,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。建立政府购买应急管理事务服务机制,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支持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应急救援工作。坚持“谁调动、谁补偿”原则,加大对社会化救援队伍、志愿者救援队伍的支持力度,建立与应急救援成效挂钩的补偿机制,为救援人员参与政府组织的公益、救援等活动购置意外伤害保险,推动社会化救援队伍可持续发展。
三是高效统筹,“六有”“三有”目标如期实现。积极整合资源,推动联防联控、群防群治,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应急管理格局。突出“党建+应急”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,与组织部门协调统筹,运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实现应急指挥平台市、县、镇、村四级互联互通,基层“监测预警、信息报送、会商研判、应急处置”实时联动指挥调度功能初步具备。市应急管理局印发了《宝鸡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试点工作方案》,投入14.58万元,对27个试点村(社区),配备了10大类1377件防灾减灾设施设备。全市建立网格员队伍1356支,网格员14172人,应急管理网格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。渭滨区投入专项经费50万元,规范统一工作制度、标牌样式、宣传阵地和救援队伍,细化了镇(街)“六有”、村(社区)“三有”实体化建设标准。市级组织、水利、文化旅游等部门先后投入5876.58万元,共建成投用应急广播县级平台12个,镇街级分控平台116个,村社区级应用平台746个,应急广播终端4762个。全市共有9562个“大喇叭”贯通县、镇、村三级平台,村社区共有2712个手持式“小喇叭”分布村头巷尾。截止11月2日,全市13个县区1165个农村的“平台+线路+终端”的应急广播体系全覆盖目标已经实现。这些“小喇叭、大喇叭”既是是防灾减灾的“方向盘”,又是疫情防控的“声力军”,更是党和群众之间的“连心桥”、乡村振兴的“助推器”,在传递党的声音、疫情防控、宣传安全生产、防汛救灾、防灾减灾、森林防火知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虽然,我们在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,但与上级要求相比,与群众期盼相比,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。下一步,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白厅长讲话精神,以这次会议为契机,进一步加强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标准化、规范化建设,建立健全工作成效评估机制,推动我市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整体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