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县区动态

新应急人说应急----汛情淬炼初心 实践砥砺担当

来源:宝鸡市应急管理局 发布时间:2025-08-27 11:03

从机关案头的文件堆叠到堤坝岸边的泥泞足迹,从会议桌上的指令部署到乡镇村落的隐患排查,入职区应急管理局的一个多月,恰逢“七下八上”汛期关键期。这段时间的工作,让我对“应急管理”的理解跳出了条文框架,在雨幕中看清了——防汛不仅是一场与自然力量的较量,更是对治理体系执行力、责任链条紧实度的实战检验,而我们每一个应急人,都是这场检验中不可或缺的“螺丝钉”。

一、在制度蓝图中锚定防汛坐标

初接手防汛工作时,办公室主任递给我一本《防汛工作手册》,说:“先熟悉政策,这是咱们的基本功”。翻开手册,“安全第一、常备不懈、以防为主、全力抢险”十六字方针加粗印在首页,那时我只当它是句标准的公文用语。日常处理的《关于做好汛期隐患排查的通知》《关于做好降雨过程防汛工作的通知》……这些盖着红章的文件上,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字样反复出现,我以为也只是按部就班的流程文书,直到第一次参与全区防汛调度会,听局长和主任深入解读《防汛应急预案》中“四级响应”的启动条件,看气象部门用数据推演“未来72小时降雨”,我才意识到:防汛工作的“章法”,就藏在每一份文件的严谨里。后来学习文件时,“宁可备而不用,不可用而无备”的句子反复出现,也觉是套话。直到参与防汛物资维护,看到仓库里按“乡镇人口密度+历史险情”精准储备的救生衣、抽水泵、照明设备等救援物资,才真正明白“备”的本质是“防”。那些文件中看似重复的强调,实则是在构建一道“从预警到处置”的完整防线,让每一分准备都化作应对风险的底气。这时候再回头看,才真正读懂了文件中的深意——纸面上的严谨,从来都是为了现实中的安全。

二、在指令落地处见证防汛效能

下乡检查的经历,让写在纸上的“防汛责任”变得具体可感。在通关河村,村支书拿着《山洪灾害及人员安全转移路线图》,逐处向我们介绍:“图上标红的转移安置点,我们都备好了折叠床、矿泉水和方便面,每个点都有专人守着;箭头所指就是转移路线,已经组织过防汛演练,每户都有包保人,优先带老人小孩走”。图上的油墨字迹与堤坝边的防汛沙袋堆痕重叠,让我看到“指令”如何通过基层干部的手,变成实实在在的防护措施。

最难忘的是一次强降雨预警响应。当天下午,办公室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:“短时临近预警”“水库泄洪流量符合预案”“积水路段已设置警示”“封山控峪”“低洼区群众已转移”……这些在《防汛应急响应流程》中明确的“职责”,此刻化作了一场高效协同的实战。那些文件中“以人为本”的原则,从来不是抽象的理念,而是落实到每一个细节里的关怀。

在办公室门口那台电脑上,同事操作着“省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”回复预警消息,以前全靠打电话问、发邮件提醒,现在依托平台可以快速汇集雨情、水情、旱情等信息,实现对重点关注目标的实时监测、风险研判和外呼叫应。这让我想起《防汛包保责任落实保障》中“以科技赋能,筑智慧平台”的表述,“智慧”的意义,就是让预警更精准、让决策更科学,让基层工作者少一些“盲人摸象”的焦虑,多一份“心中有数”的笃定。

三、以敬畏之心筑牢防汛根基

一个多月的防汛工作,让我对“应急人”的担当有了新的注解。我们不是在办公室里“纸上谈兵”,而是要让每一份文件成为指导实践的“作战图”;我们不是在会议上“夸夸其谈”,而是要让每一项指令化作基层行动的“指南针”。从案头到地头的距离,丈量的是责任的深度;从指令到落实的过程,考验的是担当的力度。如今再看那些防汛文件,《降雨工作复盘》提醒我们“从教训中学习”,《防汛应急演练和科普宣教通知》要求我们“让群众懂避险”,《落实包保责任制通知》教会我们“抱团御风险”。这些制度条文共同构成了防汛工作的“四梁八柱”,而我们的职责,就是让这“四梁八柱”更坚固、更贴合基层实际。

站在新的起点,我深知应急管理工作没有“完成时”,只有“进行时”。那些在文件上修改的每一个标点、下乡时走过的每一段堤坝、雨夜里接听的每一个电话,都在告诉我:防汛工作没有捷径,唯有“实”字打底——把隐患排查做扎实,把责任链条拧紧实,把群众安危护严实。未来的日子里,我会带着这份从实践中淬炼出的敬畏与担当,在应急管理岗位上继续深耕,让每一份努力都成为守护家园的力量,让“平安度汛”的承诺,在风雨中愈发清晰。

(作者系陈仓区防汛抗旱保障中心  陈叶)